教育部深耕課程
課程設計緣起
透過建構優質學習環境,規劃在地社會實踐學程,開設駐地學習課程,提供學生直接至實踐場域修讀相關課程,以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等創新模式學習型態,進而透過社區地方知識的挖掘與探索,將所學實際應用,並培養學生關心與認識地方知識、文字書寫與視覺形象的創意與美感,進而檢視學習成效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規劃執行大學資源與地方分享,協力運作之進行模式,以達深化在地連結之功效。
深化在地社會實踐課程設計方向概念圖
課程內容
- 於花蓮最南端富里鄉的「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建置「人文創新社會實踐基地」,帶學生走入社會或地區解決問題,透過學生與在地互動,大學教師與在地業師合作,進行系列與地方連結之在地社會實踐駐地學習密集課程。
114年度開設2門駐地學習課程
- 中文系彭衍綸老師113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神人交流:花蓮廟宇暨神明傳說的探訪」課程,結合中國語文學系的專業素養及花蓮在地特色邀請花蓮在地各方民間文化專長的業師,包括:玉里勝安宮宮主簡梅香女士、風水命理師林堉璘先生、廟宇文史工作者黃家榮先生,共同教授,藉由在地廟宇及神明傳說等民間文化的講授和實地探訪,讓學子進一步認識最接近生活的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也更加了解花蓮這片土地。
- 臺灣系郭俊麟老師114學年第1學期開設「慢城與地方創生」課程,以鳳林為場域,回顧過去二十年的社造、以及鳳林推動國際慢城,以及現階段地方創生的推廣經驗。導入本校目前正在執行的長期社會生態監測的初步成果,引導同學透過駐地學習的方式,進行場域的觀察與學習,了解現階段鳳林在高齡少子化下的社會及空間運用的課題,共同探索可能的方案。
- 各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培養學生關心與認識地方知識,強化學生參與在地實踐之能力。
- 辦理AI微學程、生成式AI數位工具應用與東臺灣歷史和文化實踐相關活動(講座/工作坊/田野調查)以培養本院學生於生成式AI工具之學習與實務運用素養和能力,以有利其於AI新時代的職涯與就業發展。
- 期末辦理駐地學習密集課程成果發表,並檢視學習成效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藉由地方知識的理解連結社區,拉近學界與地方,進行跨領域教學及社區合作,提昇社區或社會公民的永續意識,以達深化在地連結之功效,落實推動高教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創造花蓮地區產業新氣象。
整體創新作法與亮點特色
近年高等教育積極營造大學與地方共學共工的場域,鼓吹學生的學習場域不再侷限於校園內,也不再是書本式學習,而是以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等為創新模式學習型態,以認識地方,實踐地方與創造地方為在地社會實踐之目標,讓大學教育真正落實接地氣的實踐意義。本項計畫與在地團體或社區合作,規劃學生透過業師制度的駐地學期課程,進入社區,以社會實踐力與互動將所學實際應用,讓大學課程與地方區域相關特色連結,為花蓮注入新的活力,並給予實質回饋,甚至讓大專人才留在花東。
相關連結
-
課程花絮 109年駐地學習課程 110年駐地學習課程 110年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
111年駐地學習課程 111年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
112年駐地學習課程 112年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
113年駐地學習課程 113年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
114年駐地學習課程 「神人交流:花蓮廟宇暨神明傳說的探訪」 「慢城與地方創生」 -
課程成果
109年度 「地方歷史與文化記錄」課程介紹 葉秀雄老師訪談影片
110年度 「慢城與地方創生」 線上策展網站 鳳林 Feng-lin 文化鳳林 鳳林菸樓空屋探查 大榮一村踏查報告
111年度 「地方志與田野踏查實務」 故事地圖網頁 1.原民小組 2.客家小組 3.眷村小組 成果發表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1.新城天主堂攝影書 2.定格動畫 媒體報導
「在地療癒」 媒體報導
112年度 成果海報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媒體報導
「在地療癒」 媒體報導
113年度 成果海報
「後山人文走讀」 作品集 媒體報導
「在地療癒」 媒體報導
114年度 成果海報
「神人交流:花蓮廟宇暨神明傳說的探訪」媒體報導
「慢城與地方創生」